爱在血液里——对话南昌无偿献血
来源:血站信息科 发布时间:2016-02-22 09:44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2.0k
生命因热血续航。过去的一年,南昌市无偿献血总人数达3.1万人次,其中街头无偿献血比例占到了80%左右,无偿献血能够100%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连日来,记者深入街头无偿献血点和医院,对话南昌无偿献血者、患者,从不一样的视角,探寻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献血心路历程。这些无偿献血者当中有人从犹豫到坚持,从质疑到信任,从孤身一人到组团参与,因为有爱,他们成为无偿献血的忠实“粉丝”。
“血液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秋水广场,市民张婧走进献血屋,挽起衣袖献血。“这是今年第一次献血,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献血的。”张婧说,她曾产后大出血,在医院抢救时,鲜红的血液一袋又一袋地输入体内,不到2个小时整整用了4000多毫升,相当于全身换血1次,也就是说,有10多位市民为她献了血,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自从遭遇了那次刻骨铭心的大难,她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再肤浅地认为“我花钱了,用血是应该的”。张婧说,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当时没有人为她献血,有再多的钱都没有用,一样会没命。“血液是无价的,花钱买不到的,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不会为了一两百元卖自己的血。人心向善,之所以献血,是因为有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是救命的。”张婧如是说。
在中山路百花洲献血点,35岁的何应兴手里握一个小红球,不时轻轻捏一下,鲜红的血液汩汩地流入无菌密封袋内,这一次他献出了400毫升血液。当问及为何多次参与无偿献血时,何应兴说,参与无偿献血理由有很多,或是心存感恩,或是帮助他人,或是特殊纪念,可以说是高尚之举,也可以说是平凡之举,只要自己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就行。如今,无偿献血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南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一次次伸出自己的手臂,将自己的血液献给从未谋面的患者,让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2015年,南昌市无偿献血总人数达3.1万人次,其中街头无偿献血比例占到了80%左右,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们是无偿献血的受益者”
刚刚做完手术的郭霞清躺在病床上,尽管还很虚弱,但谈起无偿献血,她动情地说,做手术时,要是没有持续输血,可能在手术台上就下不来了。她是无偿献血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如果每个人都不献血,患者就没有血可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每隔半年都会献一次血,定期献血的习惯至今已保持了3年,等身体好了,她还要继续献血。
听到记者在聊无偿献血的事情,准备出院的吴敏接过话茬。吴敏说,这次住院她花了400多元“血费”,在医院缴费窗口给报销了。她每年都要献一次血,希望帮助到别人,没有想到这次受到了别人的帮助。她参与无偿献血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报,但这回免费用了血。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偿献血利人利己。
除了献血者本人可以报销血费外,其直系亲属在医院用血后,也可直接到就诊医院的指定窗口按规定返还血费。在南昌,享受到了血费报销的无偿献血者还有很多,今年已办理353人,报销用血费用19万余元。对于在外地住院用血的无偿献血者,还享受到了异地用血报销、邮寄报销等服务。
南昌的无偿献血者李帆还享受到一项额外“福利”。他是全省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在公立医院就诊时他享受到了优先挂号,免除普通门诊挂号费等。据介绍,凡获得我省和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在全省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凭优惠证可享受费用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南昌市血站有300余人可以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每一滴血都是用来救命的”
何应兴说,人活着,需要学会爱和感恩。现在虽说无偿献血的人多了,但仍充斥着诸如有害论、有偿论等“杂音”,真正的献血者都反感,没有时间也不屑于去理论,只会继续上街献血,心无旁骛。
前不久,大学生罗剑在南昌市血站参观后,彻底悟出了无偿献血的“道道”。他说,无偿献血是公益事业,进入患者体内的血液是无价的,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到的。哪怕是患者用血的费用也仅仅只是血液采集到用血过程产生的费用,“因此我们这些用血者应该心怀感恩”。
每一滴血都是救命血,弥足珍贵,凝聚着献血者的爱心。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患者增加,医院临床用血也连年递增,需要更多人无偿献血。“每次申请用血时,市血站的人都会叮嘱节约用血。”南昌市多家医院血液科工作人员说,科学合理用血既满足了治疗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每每说起无偿献血者的故事,南昌市血站血源科科长程琳十分感动。她说,在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用血的情况,无偿献血者都会抛下手上事情,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无私地奉献出爱心与热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程琳说,血液是用来救命的,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用,南昌市血站始终坚持“以需定采”,也就是说,患者需要多少他们采多少,不浪费无偿献血者一滴珍贵的血液。同时,反对高额物资刺激,慎用互助献血政策,倡导扶危救人的高尚行为。
(王小红 江西日报记者 廖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