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献血时评之九:国民自愿无偿献血的思考
来源:血站信息科 发布时间:2015-11-10 09:55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1.6k
倘若你还在为中国GDP“超日赶美”的成就而幸福地傻笑,或者为中国在各体育盛典中傲人的奖牌排名而沾沾自喜,不妨看看这组数据: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口献血率为4.54%,中等收入国家为1.01%;当前中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95%,美国则高达6%。
在低人口献血率的表象背后,还隐藏着更危险的信号:近两年全国各地“血荒”现象大面积的升温,昆明告急、南京告急、青岛告急、北京告急……
或许很多人尚未意识到,在这场波及全国且旷日持久的“血荒”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沦为了潜在的弱势群体。在缺乏共同价值观念支撑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类高尚情感被个人利益撕裂的社会转型期,尽管大多数国人依然乐于向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在善待自己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献血?
原因很多。比如旧观念作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失血会伤“元气”,这导致很多人不敢献血;比如无偿献血有偿使用带来的制度困惑,这导致很多人不甘心献血;比如血库告急导致了亲友互助献血政策的名存实亡,这一恶性循环也使人不情愿献血;,“献血容易用血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热情。因为在不少献血者看来,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主要的献血理由;再比如无偿献血者用血手续的繁琐,这导致很多人没耐心献血。
无偿献血者需要用血时却只能高价买血,甚至高价也买不到血,这种事放在谁身上都会感到气愤。据媒体报道,医院用血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越献血量,而在很多医院,因缺血导致推延的手术比例为10%~15%。
为了解决血荒问题,各地可谓想尽办法,在北京,打算将无偿献血情况重新纳入首都文明城区、文明单位的考评,恢复对无偿献血集体或个人的表彰奖励;在浙江,对于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凭《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可以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免门诊诊查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等等。靠行政手段增加献血率短时期内效果一定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要真正发动市民献血,必须着眼于如何解开他们不愿意献血的心结。
当下,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偿献血,高价用血”的恶性循环:献血人数在逐年减少,用血价格则逐年攀升,而用血价格的提高又导致献血的人更少。与此同时,由于献血去向模糊不清,对相关单位通过无偿献血谋取私利的质疑声日盛。而在种种指责和猜忌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一场“信任危机”。
“我们无偿献血给你,你却拿去卖”,这是公众对于血站的一种普遍质疑。对此,卫生部相关官员曾多次解释称,血站向医院出售血液,这笔费用是采集过程的成本,也是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的。血液采集过程包括车上采集血液、车上初检、实验室的两次血液检查、将血液分离为成分血、储存并运输至医院,其中人力、试剂、包装和运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按照国家要求,血站还需要经常更新采血设备,而设备的折旧费用也属于血站成本之中。
然而,有关血站的成本费用明细,公众毫不知情,至于采集后的血液去向哪里,大家更是不得而知。如果血站通过政府网络构建信息平台,公开献血者的“血流向”、“血流量”,公开每个环节的经费支出和成本核算等信息,接受民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公众对血站的信任度自然会增加,献血热情也将会被重新点燃。
归根究底,无偿献血是拯救生命的需要,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因此,在法律规定的义务之外,我们更应从道德层面去看待它,从而真心地作出一种向善的选择。只有当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中,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最终实现,世界也才会更加温暖祥和。